作文的主题多样,可以是社会热门、历史事件、科技前沿等等,学生需要在平常多关注时事热门,积累肯定的素材储备。《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内容,让大家一块儿看看吧。
1.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一
中秋节来历
阴历中秋节,是国内传统的中秋节,也是国内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中秋节恰在秋天的中间,故谓之中秋节。国内古历法把处在秋天中间的8月,称谓“仲秋”,所以中秋节又叫“仲秋节”。
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,祭月赏月是节日的要紧风俗。古时候帝王有春季祭日,秋季祭月的社制,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,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,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,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,宋代、明代、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。国内各地到今天遗存着很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的古迹。北京的“月坛”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。每当中秋月亮升起,于露天设案,将月饼、石榴、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,拜月后,全家人围桌而坐,边吃边谈,共赏明月。目前,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、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。
依据史籍的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目前《周礼》一书中。到魏晋时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中秋节”。中秋节的风靡始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,成为国内的主要节日之一。这也是国内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2.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二
中秋节风俗
阴历中秋节,是国内传统的中秋节,也是国内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也称仲秋节、团圆节、8月节等,是国内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,也时尚于朝鲜、日本和越南等邻国。由于秋天的7、8、九三个月,8月居中,而8月的.三十天中,又是十五居中,所以称之为中秋节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,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,故又称团圆节。
中秋节起来自于国内古时候秋祀、拜月之俗。《礼记》中载有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以朝,夕月以夕。”这里的“夕月”就是拜月的意思。两汉时已具雏形,唐时,中秋赏月之俗始风靡,并定为中秋节。欧阳詹于《长安玩月诗序》云:“8月于秋。季始孟终;十五于夜,又月云中。稽于天道,则寒暑均,取于月数,则蟾魂圆,故曰中秋。”
中秋之夜,月色皎洁,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,因此,又称中秋节为“团圆节”.古往今来,大家常用“月圆”、“月缺”来形容“悲欢离合”,客居他乡的游子,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。唐代诗人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杜甫的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宋代王安石的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等诗句,都是千古绝唱。
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国内三大传统佳节。究中秋节之来源,与“嫦娥奔月”、“吴刚伐桂”、“玉兔捣药”等神话传闻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故中秋节的民间风俗多与月亮有关。赏月、拜月、吃团圆月饼等,均来自于此。古时候帝王有春季祭日,秋季祭月的社制,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,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,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。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,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,宋代、明代、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。国内各地到今天遗存着很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的古迹。北京的“月坛”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。每当中秋月亮升起,于露天设案,将月饼、石榴、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,拜月后,全家人围桌而坐,边吃边谈,共赏明月。目前,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、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。
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风俗,月饼象征着团圆。月饼的制作从唐代将来愈加考究。苏东坡有诗写道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,清朝杨光辅写道:“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”.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目前已颇为相近了。
一般有很多人讲,中秋节来源于嫦娥奔月的故事。据史书记载:“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,遂奔月为月精。”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,并终生不可以返回人间。李白为此颇为伤感,写有诗句:“白兔捣药秋复春,女亘娥孤栖与哪个邻?”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,但也耐不住寂寞,在每年中秋节月圆夜清之时,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,但在天明之前需要回到月宫。后世人每逢中秋,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,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。因此,很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,祈求“男则愿早步蟾宫,高攀仙桂……女则愿貌似嫦娥,圆如皓月。”年复一年,大家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。
有人则觉得,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。唐代《开元遗事》一书中记载:中秋夜,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,游到兴处,二人径自登入月宫,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《霓裳羽衣曲》,后来补充完整,成为**之作。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,每年到此时刻,必要赏月一番。百姓也来效仿,月圆之时欢聚一堂,享受人间美景。久而久之,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。
而有人提出,中秋节原本是*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。在元朝末年,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,在中秋天节,把写有“杀鞑子、灭元朝;中秋节家家齐动手”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。到了中秋节晚,家家户户齐动手,一举*了元朝统治。后来,每逢中秋节,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。
另外有人提出,中秋节的由来和农业生产有关。秋季是收成的季节。“秋”字的讲解是:“庄稼成熟曰秋”.8月中秋,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,农民为了庆祝丰收,表达喜悦的心情,就以“中秋”这天作为节日。“中秋”就是秋季中间的意思,阴历的8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,15日又是个月中间的一天。
《周礼》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,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,而是秋天的第二个月。汉代有“秋节”,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,更不是中秋节,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,也没中秋节,但唐诗中已出现了“中秋月”.“8月中秋月正圆,送君吟上木兰船”。首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,他在《梦梁录》一书中说:“中秋节,此日三秋临半,故谓之‘中秋’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,又谓之‘月夕’。”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赏月逛夜市的盛况。
3.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三
中秋节别称
依据中国的历法,阴历8月在秋天中间,为秋天的第二个月,称为“仲秋”,而中秋节又在“仲秋”之中,所以称“中秋”。
中秋节有很多别称:因节期在中秋节,所以称“8月节”、“8月半”;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“月”进行的,所以又俗称“月节”“月夕”;中秋节月亮圆满,象征团圆,因而又叫“团圆节”。
在唐朝,中秋节还被叫做“端正月”。
关于“团圆节”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。《西湖游览志余》中说:“中秋节谓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送,取团圆之意”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也说:“中秋节祭月,其饼必圆,分瓜必牙错,瓣刻如莲花。……其有妇归宁者,是日必返夫家,曰团圆节也”。
4.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四
中秋古诗:
1、《静夜思》
唐·李白
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2、《月下独酌》
唐·李白
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
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
月既不解饮,影徒随我身。
暂伴月将影,行乐须及春。
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
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
永结无情游,相期邈云汉。
3、《中秋节夜月》
唐·杜甫
满月飞明镜,归心折大刀。
转蓬行地远,攀桂仰天高。
水路疑霜雪,林栖见羽毛。
此时瞻白兔,直欲数秋毫。
5.中秋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篇五
中秋节作文:
今天是中秋节,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。那是何等浪漫而叫人期盼的节日啊!
夜幕终于即将来临了,一吃完晚饭,我和外公等一家人便迫不急待地来到了汉江边赏月。“出来了,出来了”我开心地叫起来。月亮从云层中露出头半张脸,害臊得像个小女孩。慢慢地,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,像一个大玉盘,月亮犹如一个穿着白色纱裙的仙女,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,把大地照得好似白昼。明月嵌在天幕上,从月光中我仿佛看见了嫦娥姐姐在孤单地哭泣,她双手抱着玉免想念着我们的'亲人。这个时候,外公叫住了我,“快看那里,好美呀!”原来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,形成了一个水中月,江水倒映着周围的灯光,再衬托着漂亮的圆月,真像置身于一幅漂亮的画卷中。看到此景,我忍不住作诗一首:中秋赏月月儿圆,湖水映色月极鲜。悠悠长河似画卷,大家一家共婵娟。众人一听,连夸我说“很好嘛,兴致蛮高,还能作诗了。”我得意地笑了……多么难忘的中秋夜啊!
中秋之夜,团聚中享受幸福又叫人遐想的夜晚。